李光耀女兒:父親的死教會我們甚麼?
文:李瑋玲
我是李光耀的女兒,我在一個比較含蓄的家庭長大。父親的逝世讓我很難過,但我不會向世界顯露我的難過。所以我對一向鎮靜的新加坡人民在我父親的逝世後流露的強烈情感感到驚訝。
我的父親從不追求聲望,他雖然不自大,但他歧視流氓、騙子和壞人。雖然他與同一般人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他以代表郵政職員來開始政治生涯,而工會一直都是他的根基-他從來不容忍那些愚蠢的人,尤其如果是那些自命不凡和擁有地位的人,大家都知道,他不是令人喜愛的人。
然而當他逝世時,新加坡人哭了,像痛失摯愛的人一樣悲痛。從不輕易表露情感的父親,卻能引起數以萬計的人群擠滿國會大廈,以及到由人民協會設立的18個社區吊唁處向他致敬。
開放公眾向李光耀的靈柩致敬的最後一天,我接到一通老同學的電話,他說太太因為來不及向我父親致敬而泣不成聲。但我無能為力,因為我要用甚麼理由來幫朋友的太太插隊呢?
隔天是葬禮,陸軍、海軍、空軍和警察各出兩名高級軍官和警官,共8人抬靈柩。我們離開國會大廈的時候,下起了傾盆大雨。
儀式照常進行,就像父親在1968年時,決定不會因為傾盆大雨阻礙國慶慶典的進行。就像當時父親和內閣成員在雨中站立,在他的葬禮上,他的家人也決定在雨中繼續向前進。
我看到學生們雖然穿著雨衣披風,但依然全身都濕透。他們的臉因為哭泣而變扭曲,在這麼大的雨中已不可能分清雨水還是淚水。數以萬計的新加坡人,包括兒童和老人站在雨中,有些撐著雨傘,有些穿上雨衣,有些直接淋雨,他們高喊“李光耀”的聲音震耳欲聾。
我的一個朋友,他是位參加鐵人競賽項目的神經科專家,他和兩個女兒在雨中站了四個小時。葬禮結束後,他給我發了電郵。我回郵問他:“你怎麼不把時間花在訓練上?”
他回答說:“我想與全國人一起哀悼李光耀的逝世,讓我的女兒長大後永遠都會記得大家聚集在路邊向他致敬感動時刻。這場雨帶展示出新加坡人最好的一面。”
我問一名從1996年開始照顧父親健康的醫生朋友:“李光耀的逝世讓我們對新加坡和新加坡人有甚麼認識?”我補充說我不相信自己的感覺,因為觀點會因為我是他的女兒而受到影響。
我的朋友回答說:“李光耀超越了一切,所以全國人民才會那麼自然流露出悲傷和哀悼。他被公認為世界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若是出生在一個較大的國家,會被更多人認可。新加坡很幸運,我們擁有他。
“一直以來他對誠信、品格、正直和廉潔的堅持,現在更加清晰和更加引起共鳴。他在數十年前的的演講,對當今的世界具有新的意義。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可能不會再出現像他一樣的人了。”
我們都知道,西方媒體如何冷嘲熱諷新加坡的民主、經濟成就和法律,認為我父親的專制統治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如果他是這樣的,為何民眾在他逝世後忽然那麼喜歡他呢?
父親在加護病房的最後幾個星期,我和弟弟顯揚,還有他太太學芬和他們的孩子,收到數百個陌生人的電郵,他們詢問父親的病情和為他祝福、祈禱。事實上,我們收到這樣的電郵很多年,陌生人會突然向父親傳達他們的祝願。
顯揚和我告訴治喪委員會,到國會大廈向父親表達最後敬意的人數也許出乎他們的預算。但當那個時刻到來時,民眾難以壓抑悲傷的情緒,大量的人群花很長的時間排隊,只為了瞻仰和表達最後敬意,這依然超乎我們的預期。
我並不認為新加坡人是在3月23日突然醒了,才發現他們是喜歡和感激李光耀的。父親的逝世不是原因,只是有了場合讓人表達一直存在的情感。
我們不必在意外國人怎麼想,父親一直都覺得他只需要向自己的人民交代。即使這樣,他只想做正確的事,不管那是否受歡迎還是政治正確。很明顯地,他雖然從不追求聲望,但大部份的新加坡人都知道他的貢獻有多大以及他為國家奉獻了他的一生。
正如他自己在晚年所說:“我已經把我的生命,用那麼長的時間,建設這個國家。我不需要再做任何事了。最後,我得到了甚麼?一個成功的新加坡。我付出了甚麼?我的一生。”
我曾在華校就讀,接受相等於O水准水平的教育。我的反殖民地情緒比受英文教育的人還來得強烈。
當新加坡人認同一些西方人對新加坡負面觀點時,我感到絕望。看到新加坡人斥責西方記者不屑父親以及新加坡人對父親逝世的反應的報道,我感到非常欣慰。
我們必須保護我們的文化傳承以及尊重不同族群的文化和語言,並為新加坡而自豪。千萬不要受自以為比你優秀的白種人影響。我們一點也不遜色,甚至可能比他更有能力。若父親和他的同事領袖沒有這樣的信念,他們就不會爭取獨立,建立這個國家。
我們應該感到自豪,並保持互相尊重和同理心。生活將因此更輕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會更加愉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這麼做,別等到像我父親逝世這樣的場面才讓我們表現出自己更好的一面。
父親的逝世讓大家看到新加坡和新加坡人的美好。絕不會再有另一個李光耀。父親的逝世讓我們對自己有更好的認識,不要錯失從中吸取教訓的機會。
若說父親的逝世和逝世前的重病讓我心裡有任何解不開的結,寫這篇文章可說是讓我釋懷了。未來的日子,我會開始籌劃沒有父親的人生,新加坡人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