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2016

内在成长速成法,可有?

我曾经问过几位认真修行的朋友,觉察这件事,真的可以教吗?

有个友人的分享让我心有触动,他说真正的觉察只能靠自己,但老师的角色像是燃烧的火,可以点燃求知的心。唯有火才能点燃火!

我想,如果所有好的老师们都在教一样东西,那这件事的根本,应该就是觉察。

觉察是修行的根基,我一直这样认为。你是否能够意识到并清晰自己和周围发生了什么,是否能够看见面前的人、事、物,是否对自己的起心动念有所觉知,是否能够听见对面正在说话的人究竟说了什么,Ta为什么那样说,Ta的观念是什么,我的观念的什么。什么是我听到但没听见的,什么是他说了却没说出的。

在意识清晰的时候,没有怀疑和犹豫,只有明白。

意识的觉醒,清明的认知。唯有此,我们才有可能获得平衡的身心,才有可能有真实的爱和慈悲(compassion)生发出来。

灵性(spiritual),不是任何玄奥的深不可及的,和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的东西,不是什么高频能量,不是什么神仙高灵,不是任何你觉得神秘莫测的东西。如果有人口口声声在描述那些令人头晕目眩的东西,很可能是在玩一些头脑设计出的把戏。灵性真正的内涵是去认识一个真实的自己,正如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一般,是在每一天切实的生活中,看见自己(或者“自我”)的运作,看见万物的变化和流转。不躲避,不妥协,敢于直接插入到活生生水淋淋的日子中去。

而,这份洞察和清晰看见、静然听见的根基,是觉察,是觉察力。

所有的灵性练习譬如脉轮练习,譬如音频振动,譬如曼陀罗唱诵的目的,最终都是指向我们意识的转变。在诸多正确练习的过程中,我们身体发生的知觉、感受的变化,都会作用于我们心灵/意识的变化,它将打破存储于我们体内的偏狭的知见,不断突破生长环境所带来的局限性,意识的疆界不断被拓宽,才能发生真实的成长。如果意识层面没有变化,再多神奇的感受,依然是感受层面的发生,不是真实的觉知。所以,持续的身体层面的练习很必要,而不断去了解自己(不止于沉溺在概念上智性上的愉悦感)更重要。

每天下课前,迪帕克医生都会跟同学们说,请你们明天上课来的路上,观察这一路上的人,事,甚至去观察一朵花,一棵树,或者一只小狗。去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

课堂上,同学们一一分享。有的说,觉得世界很清晰,看到了以前忽视的许多景致;有的人说,地铁里每个人都拿着手机,面无表情,好好人人都很不快乐,很焦虑;有的人说,当自己愿意去观察的时候,发现以前容易让自己发火的事,现在再发生,并没有那么大的情绪,就是一件事,去解决就好了......

这些事让我有一个感觉,往往我们会期待一刹那的顿悟,当下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转变,但更多的时候,变化是如涓涓细流一般静静发生的,一点点累积,一点点看见一个鲜活的自己。对结果不带期待,反而活的更自在。总有一天,豁然开朗,天地被打开。

踏踏实实去经验每一天,妙趣横生。在足够真诚的面对中,我发现,我的内在的力量来越来明显,此时,未知的生活于我而言才有了诱人的魅力,而非以往屡屡会出现的虚无感与恐慌,我知道,我有足够的好奇和能力,去面对未来的一切。

迪帕克博士说,“没有人可以教你,自己才是自己的老师。我们,只是在这里共同学习,共同探究一个实相。终有一天,我们能够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不需要和任何人相比,因为我们之所以在这里,是因为这个宇宙需要我们,我们使得整个存有变得完整。”

起初听这些话,当然觉得有道理,可是又觉得是大道理,离我很远,我还是会自卑会妒忌会眼红,可是,近来,发现大道理不那么遥远了,当内在真正有了力量,我会更踏实地走自己的路,对自己越来越有自信。自信来自于心中的定,定产生了,烦恼也就变成了生活中诸多味道之一,只是去品尝,去看,并不想着逃离。

倾听是我能给你的最用心的尊重

我读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的时候,书写作业,其中有一篇是研究“倾听”。刚开始我想,这还不容易啊,人有两耳,只要不是先天失聪,落草就能听见动静。夜半时分,人睡着了,眼睛闭着,耳轮没有开关,一有月落乌啼,人就猛然惊醒,想不倾听都做不到。再者,我做内科医生多年,每天都要无数次地听病人倾倒满腔苦水,鼓膜都起茧子了。所以,倾听对我应不是问题。

查了资料,认真思考,才知差距很多。在“倾听”这门功课上,许多人不及格。如果谈话的人没有我们的学识高,我们就会虚与委蛇地听。如果谈话的人冗长繁琐,我们就会不客气地打断叙述。如果谈话的人言不及义,我们会明显地露出厌倦的神色。如果谈话的人缺少真知灼见,我们会讽刺挖苦,令他难堪……凡此种种,我都无数次地表演过,至今一想起来,无地自容。

世上的人,天然就掌握了倾听艺术的人,可说风毛麟角。

不信,咱们来做一个试验。

你找一个好朋友,对他或她说,我现在同你讲我的心里话,你却不要认真听。你可以东张西望,你可以搔首弄姿,你也可以听音乐梳头发干一切你忽然想到的事,你也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总之,你什么都可以做,就是不必听我说。

当你的朋友决定配合你以后,这个游戏就可以开始了。你必需拣一件撕肝裂胆的痛事来说,越动感情越好,切不可潦草敷衍。
好了,你说吧……

我猜你说不了多长时间,最多3分钟,就会鸣金收兵。无论如何你也说不下去了。面对着一个对你的疾苦你的忧愁无动于衷的家伙,你再无兴趣敞开襟怀。不但你缄口了,而且你感到沮丧和愤怒。你觉得这个朋友愧对你的信任,太不够朋友。你决定以后和他渐疏渐远,你甚至怀疑认识这个人是不是一个错误……

你会说,不认真听别人讲话,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吗?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正是如此。有很多我们丧失的机遇,有若干阴差阳错的讯息,有不少失之交臂的朋友,甚至各奔东西的恋人,那绝缘的起因,都是我们不曾学会倾听。

好了,这个令人不愉快的游戏我们就做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令人愉快的活动。

还是你和你的朋友。这一次,是你的朋友向你诉说刻骨铭心的往事。请你身体前倾,请你目光和煦。你屏息关注着他的眼神,你随着他的情感冲浪而起伏。如果他高兴,你也报以会心的微笑。如果他悲哀,你便陪伴着垂下眼帘。如果他落泪了,你温柔地递上纸巾。如果他久久地沉默,你也和他缄口走过……

非常简单。当他说完了,游戏就结束了。你可以问问他,在你这样倾听他的过程中,他感到了什么?

我猜,你的朋友会告诉你,你给了他尊重,给了他关爱。给他的孤独以抚慰,给他的无望以曙光。给他的快乐加倍,给他的哀伤减半。你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会记得和你一道度过的难忘时光。

这就是倾听的魔力。

倾听的“倾’’字,我原以为就是表示身体向前斜着,用肢体语言表示关爱与注重。翻查字典,其实不然。或者说仅仅作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倾听,就是“用尽力量去听”。这里的“倾”字,类乎倾巢出动,类乎倾箱倒箧,类乎倾国倾城,类乎倾盆大雨……总之殚精竭虑毫无保留。

可能有点夸张和矫枉过正,但倾听的重要性我以为必须提到相当的高度来认识,这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人活在世上,说和听是两件要务。说,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每一个说的话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就是接收他人描述内心想法,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听和说像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必须协调展开,才能直上九万里。

现代生活飞速地发展,人的一辈子,再不是蜷缩在一个小村或小镇,而是纵横驰骋漂洋过海。所接触的人,不再是几十一百,很可能成千上万。要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让别人听懂了你的话,让你听懂了别人的话,并且在两颗头脑之间产生碰撞,这就变成了心灵的艺术。

说到底,高品质的交流需要两个人全然地处于当下,这需要好的静心品质,否则思绪很容易被带走。呼吸能很快将我们带到当下,真正的疗愈也只能在当下发生。

克里希那穆提 || 觉察和内省有着天壤之别

克里希那穆提 || 觉察和内省有着天壤之别
问:觉察和内省有什么不同?觉察的时候,是谁在觉察?
内省就是向内看自己,检视自己

克:我们先来检视一下我们所指的内省是什么意思。我们所指的“内省”,就是向内看自己,检视自己。为什么我们要检视自己?为了提升,为了转变,为了改善。你内省是为了成为什么人,否则你是不会沉溺于内省的。如果没有改善、转变、成为什么的欲望,你是不会去审视你自己的。显然那就是内省的原因所在。我生气了,为了摆脱愤怒或者缓和、转变愤怒,我就内省,审视我自己。内省的时候,即意欲改善或转变自我的反应的时候,一定带着一个最终的目的。如果那个目的没有达到,你就会低落、沮丧。因此内省必然伴随着沮丧。不知道你内省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当你为了改变自己而向内看时,总是涌动着一股沮丧的暗流。

总是会有一股你不得不与之对抗的情绪之波,为了克服那股情绪等,你不得不再次审视你自己。内省不是一个释放的过程,因为它是把现实的状态转变成某个非现实样子的过程。显然,当我们内省时,当我们沉溺于那个特别的行为时,实际上发生的状况就是那样的。在那个行为中,始终存在着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个“我”为了改变而检查某个东西,因此始终存在着二元对立,因而也是一个充满挫折的过程。永远不会有释放,而且,因为感受到挫折,情绪就不免低落。

觉察即自由,是不作谴责地观察

觉察则完全不同。觉察是不作谴责地观察。觉察带来领悟,因为觉察当中没有谴责或认同,而只有默默地观察。如果我想了解什么,我就必须观察,必须不批评,不谴责,不从中追求快乐或避开不快乐。必须只有对事实的默默观察。没有目的,只有应事而观。如果存在谴责、认同或辩护,那种观察及其带来的领悟就会戛然而止。内省是自我提升,因此内省是自我中心的。觉察并非自我提升。相反,它是自我的终结,“我”的终结,也终结了它全部特有的个性、记忆、需要和追求。在内省当中存在认同和谴责。在觉察当中不存在谴责或认同;因此也不存在自我提升。这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追求中解脱的自由就越来越深。觉察即自由,它带来自由,它产生自由,而内省则培植冲突,它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因此其中总是有挫折和恐惧。

谁是观察者,是谁在觉察
提问者还想知道是谁在觉察。当你有任何一种深刻的经验时,是怎样的状况?当这种经验产生时,你觉察到你在经验吗?当你生气时,在生气、嫉妒或开心的那一刹那,你觉察到你在开心或在生气吗?只有当这个经验结束时,才会出现经验者和被经验之物。然后,那个经验者就观察那个被经验之物——那个经验的对象。在经验的那一刻,既没有经验者,也没有被经验之物,只有正在经验的行为本身。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在经验。我们总是在经验的状态之外,因此我们就会问这些问题,谁是观察者,是谁在觉察?显然,这样发问是错误的,不是吗?在经验的那一刻,并不存在觉察的人,也不存在他在觉察的对象。既没有观察者,也没有被观察之物,只有经验的状态本身。我们大多数人发现要活在经验的状态中相当困难,因为那需要非凡的弹性、敏捷和高度的敏感。如果我们在追求一个结果,如果我们想要成功,想要达到目的,如果我们在深谋远虑,那就是背道而驰——那一切都会引起挫折。

一个一无所求的人,一个不追寻目标,不求取任何意义上的结果的人,就处于不断经验的状态中。那时,一切都在变动,一切都具有意义;没有什么是陈旧的,没有什么是烧焦的,没有什么是重复的,因为实情永不陈旧,挑战恒久常新。只有对挑战的回应是陈旧的;陈旧之物制造出更多的残渣,即记忆,即观察者,他把自身与被观察之物、与挑战、与经验割裂开来。

你自己可以做个很简单、很容易的实验,看看是不是这样。下次你生气、嫉妒、贪婪、暴力或不管怎样的时候,观察你自己。在那种状态中,你并不存在,而只存在那个状态。过了那一刻,你就称呼它,命名它,你称之为嫉妒、生气、贪婪;所以你立即制造了观察者和被观察之物,经验者和被经验之物。如果存在经验者和被经验之物,那个经验者就试图改善那个经验,转变它,记住它的某些东西,诸如此类,因此就形成了他与经验之间的分裂。如果你不命名那个感受——这意味着你不是在寻求一个结果,你没有在谴责,你只是默默地觉知那个感受——然后你就会看到,在那个感受中,在那个经验中,不存在观察者,也不存在被观察之物。因为观察者和被观察之物是一个相伴而生的现象,所以只存在经验这一行为本身。

内省是自我提升,觉察是一个可以产生真理的状态
因此内省和觉察是完全不同的。内省导致挫折和进一步的冲突,因为其中蕴含着改变的意图,而所谓的改变只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延续。觉察是一种没有谴责、没有辩护或认同的状态,因此就存在了解;在那个被动的、敏锐的觉察状态中,既没有经验者,也没有被经验之物。

内省,是自我提升、自我扩张的一种方式,永远不会通向真理,因为它始终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然而觉察是一个可以产生真理的状态,关于实情的真理,关于日常生活的简单真理。只有领会了日常生活的真理,我们才能走得更远。要走得更远,你必须从近处着手,但大多数人都想一步登天,不领会近在眼前的东西,却盯着遥不可及的东西。当我们了解了近在眼前的事物,就会发现近和远的距离并不存在,并不存在距离——开始和结束是同一的。

觉察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如何提升觉察力呢?
呼吸是连接身体、意识、潜意识与灵性的桥梁。特定的呼吸练习,有助于我们快速提升觉察力。